在全球疫情的背景下,我国外贸持续回暖,表现强劲。“中国制造”在向“中国智造”转型的过程中,也在全球供应链中扮演着越来越关键的角色。
海关总署12月7日公布,我国外贸连续18个月实现正增长,今年前11个月进出口总值已超过去年全年的规模。海关统计显示,今年前11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35.39万亿元,同比增长22%,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32.16万亿元水平,与2019年全年的31.54万亿元相比,超出3.85万亿元。
其中,跨境电商成为稳外贸促出口的“利器”。根据中国电商跨境市场报告显示,我国在2021上半年跨境电商市场规模6.05万亿元,预计2021年市场规模将达14.6万亿元。可见,我国在上半年阶段,跨境电商市场保持逆势增长,并成为当今外贸的亮点。从进出口结构上得知,2021上半年中国跨境电商的进出口结构上,出口占比达到77.5%,进口比例22.5%。
通过以上数据表明,跨境电商作为我国新兴贸易业态,在疫情期间飞速发展,也成为稳外贸的重要力量,跨境电商对我国外贸转型升级影响深远。
为推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加强对进出口的政策支持。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做好跨周期调节、推动外贸稳定发展列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和具体举措。
一、加强对进出口的政策支持
外贸企业最关心的“三率”问题,即税率、利率和汇率。会议提出落实减税降费措施;加快出口退税进度,把退税平均时间压缩至6个工作日以内;引导银行结合外贸企业需求创新保单融资等产品;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鼓励银行有针对性开展远期结售汇业务,提升外贸企业应对汇率风险能力等要求。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日前,中国人民银行上调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有助于平抑汇率波动对外贸企业的影响。“与此同时,还需要金融机构积极为外贸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提供汇率风险管理工具和服务,更好实现保市场主体、稳定就业。”
二、增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近年来,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蓬勃发展。会议提出,增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培育一批离岸贸易中心城市(地区),按照市场化方式加大对建设使用海外仓的支持,优化跨境电商零售商品进口清单、扩大进口类别。
商务部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所所长梁明认为,离岸贸易相当于两头在外的模式,以往由于难以进行真实性审核等原因发展缓慢,随着贸易持续向数字化转型,在一些地区进行体制机制先行先试,可为培育新的贸易增长点提供探索和尝试。
三、鼓励外贸企业和航运企业签订长期协议
由于疫情等因素造成全球贸易规模萎缩,国际海运市场出现供需失衡,“满箱去、空箱回”等现象大幅提升了我国外贸企业的海运成本。此外,疫情使得船员难招,集装箱周转、回流缓慢,这就造成了“一舱难求”、“一箱难求”、“一位难求”,多重因素造成海运成本居高不下。
针对外贸企业普遍面临的运费压力,会议作出“鼓励外贸企业和航运企业签订长期协议”“依法依规打击违规收费、哄抬运价等行为”“支持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小微外贸企业提供物流方面的普惠性金融支持”等部署。此举对于改变现状会起作用,但不一定立竿见影,还需要与其他措施形成“组合拳”。
四、提升服务业和投资开放水平
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将正式生效实施。这次会议对生效后实施工作也作出相应部署。
会议指出,鼓励企业用好成员国降税、区域原产地累积规则等,扩大优势产品出口和有竞争力的产品进口。用好开放承诺和规则,加强区域内高端、绿色产业链和制造业项目合作,提升服务业和投资开放水平。
会议还提出,建立自贸协定实施公共服务平台和专家队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培训,提升理解和应用协定规则能力。发展通关、单证等专业化服务,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便利。
近年来,跨境电商行业在政策推动和需求驱动下蓬勃发展,成为驱动外贸转型升级的新引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跨境电商已然成为时代的主题,诸多资本和企业争相入局。此时是传统外贸企业转型线上最好的时机,外贸企业要抓住有利时机和时间赛跑,发展企业的第二曲线。